在城市更新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雙重驅動下,拆除工程已成為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環節。行業數據顯示,我國每年因拆除作業不規范引發的安全事故占建筑施工事故總量的18.7%,凸顯系統化安全管控的迫切性。河北普豪拆除公司基于千余項工程實踐,構建起覆蓋技術規范、風險防控、應急處置的全流程管理體系,將事故發生率降低至行業平均水平的1/5。本文從技術要點、管理創新、生態保護等維度,系統解析拆除工程施工的核心注意事項。
一、結構安全:動態監測與精準施策
預加固技術筑牢結構穩定防線。針對部分拆除工程,普豪團隊采用碳纖維布粘貼、鋼支撐加固等技術提升保留結構承載能力。在石家莊某商業綜合體改造中,對需保留的中庭鋼結構實施預應力拉桿加固,使結構安全系數提升至1.8倍設計標準,確保拆除作業零沉降。
智能監測系統實現風險預判。部署北斗位移監測、應力傳感器等設備,對拆除建筑進行24小時動態監控。唐山某工業廠房拆除時,系統提前48小時預警墻體傾斜趨勢,通過緊急支撐措施避免坍塌事故,監測數據同步上傳至住建部門監管平臺。
定向拆除工藝控制倒塌范圍。研發"爆破切口優化+液壓切割"組合技術,通過計算重心偏移軌跡精準控制建筑傾倒方向。雄安新區某橋梁拆除項目中,采用毫秒微差爆破配合機械預處理,將倒塌誤差控制在±0.5米內,周邊建筑安全監測數據零異常。
二、作業規范:立體防控與流程標準化
分層分段施工杜絕立體交叉風險。制定"豎向分層、水平分段"拆除方案,設置30米安全隔離帶。北京某高層寫字樓拆除時,劃分8個作業層同步推進,每層配備專職安全員巡查,徹底消除垂直作業隱患。
構件拆除實施"力學平衡"操作。創新"先卸載后分離"工藝,拆除梁體時采用液壓千斤頂分步釋放荷載,配合鋼絲繩牽引控制下落軌跡。保定某倉庫改造中,對20米跨鋼梁實施三點同步切割,確保構件平穩拆解。
危舊結構拆除啟用特種裝備。針對危房、煙囪等高危建筑,引入遙控破拆機器人、高空作業平臺等設備。邯鄲某廢棄水塔拆除時,通過機器人完成高空切割作業,避免人工攀爬風險,施工效率提升3倍。
三、環保治理:全鏈條污染防控體系
揚塵治理構建"天地空"立體屏障。地面部署智能霧炮矩陣,空中采用無人機噴霧降塵,配合圍擋噴淋系統形成三維降塵網絡。石家莊某廠區拆除項目中,PM2.5濃度始終控制在35μg/m3以下,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。
噪音控制采用復合降噪技術。研發"隔音氈+消音屏障+設備減震"三級降噪方案,對高噪聲設備加裝橡膠隔振墊。廊坊某商業改造項目中,夜間施工噪音值低于50分貝,周邊居民投訴率同比下降92%。
危廢處置實施"一源一檔"管理。建立含石棉材料、廢油漆等危廢專屬存儲區,委托持牌單位進行無害化處理。保定某農藥廠拆除中,安全處置危廢23噸,土壤重金屬檢測合格率100%。
四、應急管理:智慧響應與風險閉環
應急預案數字化升級。編制《拆除工程應急處置手冊》,配套VR模擬演練系統。通過虛擬場景訓練,使救援響應時間縮短至5分鐘內,應急處置準確率提升至98%。
物資儲備實現智能管理。建立應急物資RFID管理系統,實時監控滅火器、急救包等物資狀態。系統自動觸發物資補充預警,確保關鍵設備完好率100%。
天氣預警聯動施工調度。接入氣象大數據平臺,當監測到六級以上大風時,自動啟動設備錨固、材料覆蓋等防護措施。近三年因極端天氣導致的停工損失減少76%。
五、技術創新:標準引領與生態融合
參與編制行業技術規程。聯合中國工程爆破協會制定《拆除工程安全技術規范》,將BIM模擬、智能監測等創新成果轉化為國家標準,填補行業空白。
研發綠色拆除工法。創新"無損拆解+材料再生"工藝,使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92%。雄安新區某項目中,拆除產生的混凝土塊制成再生骨料,生產透水磚80萬塊用于園區建設。
搭建智慧管理平臺。自主研發的"拆安云"系統集成人員定位、設備監控、風險預警功能,實現200+項目安全狀態實時統覽,重大隱患智能識別準確率92%。
拆除工程安全管理是技術與管理深度融合的系統工程。河北普豪拆除通過構建標準化作業體系、智能化防控網絡和生態化處置模式,不僅實現自身項目安全運營,更為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樣本。在城市高質量發展進程中,唯有將安全理念貫穿拆除工程全生命周期,方能筑牢城市更新的安全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