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城市不斷演進的進程中,醫療設施的迭代升級促使石家莊諸多醫院拆除項目有序開展。醫院拆除絕非簡單的拆舊建新,拆除后的場地修復與再利用,是一項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工程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,緊密關聯著土地資源的高效調配、城市環境的優化以及生態平衡的維系。
全面清理與嚴格去污,筑牢場地重生根基
醫院拆除完畢,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狼藉的場地,堆積如山的建筑廢墟以及潛在的污染物,成為場地后續開發利用的首要阻礙。對建筑廢墟進行科學分類處理迫在眉睫。拆除產生的建筑材料中,像鋼材、木材等屬于可回收物,它們經過回收再加工,能夠重新投入到建筑或其他工業生產中,既降低了資源的浪費,又減少了對原生資源的過度開采;而含有石棉、鉛等有害物質的建筑垃圾則被列為有害垃圾,這些物質一旦進入環境,會對土壤、水源和空氣造成長期且嚴重的污染,必須交由專業的危廢處理企業,運用特殊工藝進行無害化處置;一般垃圾則按照常規的垃圾處理流程進行清運和填埋。
尤為關鍵的是對醫療廢棄物的處理。醫院在運營過程中產生的醫療廢棄物,如注射器、輸液管、過期藥品、病理標本等,攜帶大量病菌、病毒和化學物質,具有極高的傳染性和危害性。必須嚴格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,采用專業的收集、運輸和處理體系。使用專門的密封容器收集醫療廢棄物,確保在運輸過程中不會發生泄漏;運輸車輛需具備防滲漏、防遺撒功能,并按照規定路線行駛;處理環節則運用高溫焚燒、化學消毒等專業技術,徹底殺滅病原體,消除其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潛在威脅。
多維修復,重塑場地生態活力
完成清理和去污后,場地修復工作成為重中之重,主要涵蓋土壤修復、地下水治理和生態恢復三大核心板塊。
土壤作為場地生態系統的基礎,在醫院拆除過程中可能受到重金屬、化學藥劑、醫療廢物滲濾液等多種污染物的侵害。針對不同的污染類型,需采用相應的修復技術。對于重金屬污染,可運用化學淋洗法,通過特定的化學試劑將土壤中的重金屬溶解并洗脫出來,降低土壤中重金屬的含量;生物修復法則利用某些微生物或植物對重金屬的吸附、轉化能力,逐漸凈化土壤。對于有機污染物,熱解吸技術能通過加熱使污染物揮發分離,達到去除的目的;微生物降解技術則借助微生物的代謝作用,將有機污染物分解為無害的二氧化碳和水。
地下水同樣面臨污染風險。拆除過程中,污染物可能滲入地下,污染地下水。首先要對地下水進行全面監測,確定污染范圍和程度。若污染較輕,可采用抽出 - 處理法,將受污染的地下水抽出,在地面進行凈化處理后再回灌到地下;對于污染較為復雜的情況,原位修復技術更為適用,如原位化學氧化法,向地下水中注入強氧化劑,氧化分解污染物,實現地下水的凈化。
生態恢復旨在重建場地的自然生態系統,提升場地的生態服務功能。通過植樹造林,選擇適合本地生長的喬木、灌木品種,構建多層次的植被群落,不僅能夠防風固沙、涵養水源,還能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;種植各類草本植物,能夠快速覆蓋地面,防止水土流失,增加土壤肥力。此外,合理規劃建設濕地系統,利用濕地植物和微生物的凈化作用,進一步改善場地的水質和生態環境,使場地重新煥發生機。
多元再利用,激活場地發展潛能
在場地修復的堅實基礎上,依據場地的地理位置、周邊環境以及城市整體規劃要求,探索多元化的再利用途徑,讓場地重新融入城市發展的脈絡。
若場地周邊人口密集,缺乏休閑空間,將其建設成為公園、綠地等公共設施是絕佳選擇。公園內設置健身步道、兒童游樂區、景觀湖泊等設施,滿足市民日常休閑、健身和娛樂需求,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;大面積的綠地則能調節城市微氣候,吸附空氣中的灰塵和污染物,改善城市空氣質量。
從經濟發展角度考量,開發為商業用地或住宅用地具有顯著優勢。商業用地可建設購物中心、寫字樓、酒店等商業綜合體,吸引投資,創造就業機會,帶動區域經濟增長;住宅用地的開發則能緩解城市住房壓力,滿足居民的居住需求。在開發過程中,遵循綠色建筑理念,采用節能燈具、節水器具、高效保溫材料等,降低建筑能耗;利用太陽能、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,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,實現建筑的節能減排。同時,合理規劃布局,保留一定比例的綠地和開放空間,打造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。
石家莊醫院拆除后的場地修復與再利用,是一場城市更新的生態變革。通過全面清理去污、多維場地修復和多元再利用策略的協同推進,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,讓每一塊拆除后的場地都能重獲新生,為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,在城市建設的畫卷中留下濃墨重彩的生態篇章。